有這樣一群書店人:他們用指紋摩挲紙張的厚度,用腳步丈量書架的間距;他們見證過鄉鎮少年攥著零花錢在書架前輾轉的雀躍,也經歷過直播間里為一本好書“翻車”的忐忑;他們記得算盤珠碰撞聲里老新華人的囑托,也在時代浪潮中重新定義書店的邊界——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正是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發展歷程的生動注腳。
當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黨委委員、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蔣傳洋提出“五縱三橫一主線”理念后,這些散落在浙江全省各地的書店故事便有了共同的坐標系。如今,以內容傳播為核心,一支支專業化隊伍正在將傳統書店的溫暖記憶與數字化時代的創新實踐巧妙融合,構建起隊伍、渠道與內容協同發展的新生態。
本文透過四位一線員工的職業敘事,讓我們看到浙江新華人在做優秀傳統守護者的同時,又如何成為時代的破壁者:從嘉興書城的“墨香守護者”到博庫書城的“文化顧問”,從衢州書城的“斜杠青年”到紹興書城的“擺渡人”……他們構成了當代一線新華書店人的縮影,在平凡日常中書寫動人故事,見證并參與著新華書店的時代變遷,更推動著新華書店的創新發展。
墨香里的光陰信箋
講述者:朱凱玲 浙江嘉興市新華書店嘉興書城經理
暮春的風裹著潮濕的暖意,掠過嘉興中山路的杉樹梢。2011年4月的一個清晨,我站在新華書店大門口,幕墻上“新華書店”四個大字在朝陽下泛著溫潤的光,像極了學生時代每次路過時仰頭望見的模樣——油墨香混著陽光的味道,是少年心事里最踏實的注腳。
推開玻璃門的瞬間,大廳穹頂垂下的吊扇慢悠悠轉著,將空氣里的墨香攪成一圈圈漣漪。書架上,書脊在柔光里排列成整齊的方陣,像等待檢閱的士兵。這場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年少時在這里消磨的整個下午,陌生的是此刻胸前別著的工作牌——我不再是匆匆來去的讀者,而成了守護這片墨香的人。
我出生在一個小鎮上,新華書店是青磚黛瓦間最醒目的存在。記憶里,書店店門總敞開著,木質柜臺被摩挲得發亮,玻璃柜里的連環畫總引得孩子們扒著柜沿不肯走。母親每次帶我去買文具,總會特意提高聲音:“這鉛筆盒是新華書店的!”那語氣里的驕傲,比說“今天買了肉”還要響亮三分。后來才知道,那些散落在鄉鎮的小小門店,有個統一的名字叫“新華書店小連鎖店”。至今,嘉興市新華書店已有20余家這樣的門店。它們像無形的紐帶,一頭連著城市里浩瀚的書海,一頭牽著鄉鎮居民對知識最樸素的向往。
入職第一天的慌亂,是被一把算盤敲出來的。收銀臺后,頭發花白的王阿姨正搖著一把深褐色的算盤,算珠相撞的脆響在安靜的店里格外清晰,噼里啪啦像串跳動的音符。我盯著那縱橫交錯的算珠,手心突然冒出細汗——在這個電子產品漸成主流的年代,難道要用這老古董收款?我悄悄打量阿姨,她手指在算珠上翻飛,算完后抬頭沖我笑,眼角的皺紋里盛著溫和的光:“小姑娘別怕,這老伙計陪我30年了,計算器雖快,但它準頭足。”算珠上布滿細密的指痕。王阿姨說:“當年沒有電腦,全靠它算賬,F在科技發達了,但這手藝不能丟,就像書店賣書,不管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的,說到底都是讓人多讀書、讀好書!毕﹃柾高^百葉窗,在算盤上投下長短不一的光影,那清脆的響聲突然不再刺耳,反倒像一種提醒——有些東西會變,但根不能變。
日子在拆包新書的沙沙聲、讀者的腳步聲里緩緩流淌。2024年初,中山路購書中心要停業的消息傳來,我在收拾辦公室時,翻出了17本筆記本,它們碼在紙箱角落,封面從最初的鮮藍變成如今的土黃,邊緣卷得像被風吹過的荷葉。那是我的工作筆記,起初只是隨手寫在便簽上,后來換成硬殼筆記本,藍黑墨水在紙上洇開的痕跡里,藏著無數細碎的日常:“三樓燈管壞了,聯系辦公室周三維修”“‘世界讀書日’活動,兒童區安排繪本共讀,需要提前采購彩筆”“讀者急需客訂,明天和業務溝通優先調貨”……這些筆記激起了我無限的回憶。
最厚的那本里,記有這么一筆,那是關于一位大叔的記憶。紙面上的字跡已模糊,像墨滴落在宣紙上,暈開一片溫暖的印記。
第一次注意到周大叔,是在中醫藥區域。他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工裝,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結實的手腕。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他,站在高大的書架前顯得有些局促,卻總能準確抽出最高層的《本草綱目》。他每次來都提著個布袋子,裝書時裝得滿滿當當,結賬時總會仔細核對書名。“您是醫生吧?”有一次我幫他把書裝進袋子,忍不住問。他憨厚地笑起來:“不是嘞,開粥店的!焙髞聿胖溃谙锟陂_了家早餐鋪,每天凌晨3點起床熬粥,中午收攤后就來書店看看書。“熬粥講究火候,中醫也講陰陽調和,相通的!彼f這話時,手里正捧著本《黃帝內經》,指尖在“治未病”三個字上輕輕摩挲。
“家里已經有幾百本中醫相關的書了,都是在這兒買的!蔽殷@訝地睜大眼,他卻得意地笑,“每本都記得,不會買重!彼麖目诖锾统鰝小本子,上面用圓珠筆寫著密密麻麻的書名,有的還畫著簡單的符號,“這個是講針灸的,那個是說食療的”。
“這些書就像我的愛人一樣!彼倫壅f這句話,說的時候會低頭撫摸書脊,動作輕柔得像在觸碰易碎的珍寶。普通的粥店老板,平凡的生活軌跡,卻因為這些書變得閃閃發光。我突然明白,新華書店的使命從來不是簡單地賣書,而是在無數個像周大叔這樣的普通人心里,種下一顆熱愛的種子,讓他們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也能仰望星空。
如今,新的書店在城市的另一端重新開張,玻璃幕墻映著藍天白云,電子屏滾動著新書推薦,但走進店里,依然能聞到熟悉的墨香,看到埋頭讀書的身影。
那些被時光浸潤的傳承,藏在每一本被翻閱的書里,藏在每一個愛書人的眼里,藏在像我這樣的書店人從青澀到成熟的歲月里。就像那把算盤,算珠會舊,但碰撞出的聲響,永遠清脆明亮,提醒著我們為何出發,又要去往何方。
從“售貨員”到“文化顧問”
講述者:蔣茜 博庫書城電商部員工
2001年8月1日,我進入新華書店工作做收銀員,負責三樓少兒區的收款工作,當時浙江圖書大廈剛剛建成,我有幸成為第一批進入圖書大廈工作的員工。上班第一天營業時的場景讓我記憶猶新,當時排隊付款的讀者非常多,雖然我足足站了13個小時才完成當天的收銀工作,但讀者對書籍的熱情讓我真切感受到了閱讀的力量。這一幕,成為我職業生涯最初的深刻記憶。
2001年,浙江圖書大廈已從20世紀80年代“小而精”的柜臺式書店,轉向“大而全”的開架式賣場,F在的書店,增設了咖啡區、親子閱讀角、文具區,以及舉辦講座、簽售會的活動空間,使書店從單一購書場所變為 “文化交流空間”。20多年來,店員也經歷了從“售貨員”到“文化顧問”的角色轉變,而我的崗位也從收銀員轉變為電商主播。
有一次,一位頭發花白的老爺爺顫巍巍地走進書店,想找一本關于手機攝影的書,他想給剛上大學的孫女拍照。在找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老爺爺對電子設備不太熟悉,于是我一步步教他手機拍照的基礎操作。大約一周后,老爺爺興奮地來書店找我,拿出手機給我看他給孫女拍的照片。他開心地說,孫女夸他拍出了青春的樣子?粗蠣敔斞劾锏墓猓彝蝗桓杏X我們不只是在賣書,更是在傳遞愛與牽掛。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在做文化與情感的橋梁。那種使命感,一下子就涌了上來。
與線上購物相比,實體書店員工能通過觀察解讀讀者需求,能通過空間設計構建閱讀敘事。例如曾有位家長想為孩子買歷史讀物,我發現孩子盯著《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的插畫封面,便推薦了該漫畫并搭配《少年讀史記》。還有一次在世界讀書日時,我們將《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書擺在櫥窗,搭配手寫卡片:這些書里的星星,曾照亮過梵高的畫布(附梵高《星月夜》印刷品)。在這張手寫卡片旁我們還陳列了《給孩子的藝術史》。有位顧客買走這三本書后說,原本只想買本小說,卻看到書店展示了一個用閱讀陪伴孩子看世界的方案。
到了電商主播的崗位后,我主動學習專業技能,參加浙江新華的直播技巧培訓,掌握鏡頭表現和氣氛調動方法。電商部門工作節奏快、強度大,因此要學會制訂工作計劃,利用時間管理工具安排任務優先級。在心態方面,我學會正視負面情緒,每周設定一個小目標,如學習一個新工具或直播技巧,完成后給自己看電影、吃美食等獎勵,通過正向反饋將畏難心態轉為積極探索的心態。
直播時我也曾遭遇過尷尬的場景。在直播預熱《如果西游是一群喵》時,本想活躍氣氛,卻因觀眾對書籍內容不熟悉,導致互動寥寥,場面一度冷清。這次“翻車”經歷讓我明白,直播互動需要簡單直接,符合大眾認知,不能自說自話,必須站在觀眾角度思考,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
二十余載春秋,從柜臺到直播間,這份職業給予我最大的收獲,是能夠在時代變遷中始終與書香為伴,成為連接讀者與文化的橋梁。
做新華書店專業“斜杠青年”
講述者:劉浩杰 浙江衢州市新華書店衢州書城主管
我與新華書店的緣分始于2014年。以前看書時得知偉大領袖毛澤東曾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這讓我對這一如“掃地僧”般的職業心生向往。但真正入職以后,我發現這一職業并不像想象中的美好,每天與眾多圖書、讀者打交道,自身的短板會從交流中暴露出來。這個職業就像一位嚴格的“教授”,扶著鏡框凝視著行業里的每一個人,時刻提醒我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剛入職時,單位離家較遠,我要騎一個小時自行車上下班,在路人都要穿外套的4月,我穿著短袖,騎得滿頭大汗去辦理入職,辦公室主任直夸我體格好。當天,他帶我去見部門經理,經理說:“以后上下班,你的自行車可以推到店里,不要放在門口,很容易丟的!边@句話讓我備感溫暖。
為了快速熟悉崗位,我在單位跟多位老師傅都學習過,從圖書分類、整理上架、查書找書這類最基本的工作學起。這些年,我從導購開始,做過收銀、文創產品,后來逐步接手外國文學柜組的管理工作及活動展臺的添訂,現在負責樓層的管理。我每一步的成長都離不開師傅們的培養,或許是因為我是年輕輩里最早一個進店的,也正好是師傅們子女的年紀,我厚著臉皮享受了許多長輩對晚輩的照顧和愛護,又或許師傅們覺得我做事還算認真,態度也誠懇,所以各自的“絕招”都教了我一些。那年,我像一個騎著小車的孩童,在如此有愛的新華書店中探索與飛馳。
空余時間,我學習了照片拍攝與視頻剪輯、大客戶維護與圖書配送、活動策劃與主持、和出版社對接重點圖書與海報的設計制作、抖音直播與推薦圖書,還特別去鉆研了展臺陳列和碼堆造型。我逐步向“斜杠青年”的方向發展,一崗多技,融會貫通。
我始終秉持著自己先學會、學好、學通的理念,幫助新員工快速上手,跟上年輕人隊伍。在新華書店“傳幫帶”的良好傳統下,我也將自己獲得的經驗不吝嗇地分享出去。目前我已帶出了四名徒弟,現在分別負責“文創”“活動”“展臺陳列”“視頻拍攝剪輯”等工作。
今年是我在新華書店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了。書店就像一棵大樹,連接著一切可觸達的資源。這些年里,書店已經從傳統的圖書零售,變成了如今多元化發展的城市會客廳。幸運的是,我是書店變革的見證者,亦是同行者。
做有更多“可能性”的新華書店人
講述者:傅琴囡 浙江紹興市新華書店紹興書城副經理
2015年7月1日,我成為新華書店的一分子。選擇這份工作,一方面源于對工作穩定性的看重,另一方面則是童年記憶的牽引——姑姑家鄰近紹興市新華書店,那些與表姐一起泡在書店看書的時光,讓我對書店工作充滿向往。
記得第一天到紹興市迪蕩書城報到時非常緊張,面對堆滿書籍的辦公室和親切的領導,我的緊張感逐漸消散。入職時,書店正計劃推出新活動“七彩故事會”,每周六在少兒區為孩子們講繪本故事。與我同期入職的一位女孩是幼師專業出身,非常適合這一活動,但門店經理卻鼓勵我嘗試:“琴囡,我覺得你也可以試一試,你身上有一種別人沒有的親和力!睂ξ疫@個“I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我需要先克服心理壓力,再通過反復背誦、修改講稿來準備。第一次排練時,我面對全體柜組長和樓層長講述一本非常簡短的繪本,盡管準備了三四頁講稿,但實際表現仍令我緊張不已——滿臉通紅,手心出汗,甚至自己聽著都起雞皮疙瘩。我對自己的狀態并不滿意,表現也顯得拘謹,但排練結束后,領導非?隙ǖ貙ξ艺f:“你講得很好,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這句話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或許真的有更多可能性。
之后的日子里,我也確實嘗試了工作中的不同可能。2020年2月25日,時值特殊時期,線上直播迎來風口。我和同事王璐夢萌生了做書界“李佳琦”的想法,在得到領導的大力支持后,開通了系列線上賬號,我們迅速通過直播向讀者推薦圖書。憑借一部手機和一個簡易支架,我們開啟了抖音直播帶貨,成為浙江省新華書店中首家開展直播的門店。
新華書店的“導師制”培養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導師身上的優秀品質也始終影響著我。他善于觀察并挖掘員工身上的閃光點,讓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作為“70后”,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總是全力支持年輕人天馬行空的想法,給了許多員工敢于嘗試的底氣。2023年1月,我成為鏡湖社區店店長,他還教我如何管理好一個團隊及對外如何處理好與合作單位的關系。
在入職的這10年里,我從普通員工成長為柜組長、主管,今年剛剛通過競聘成為門店副經理。無論角色如何轉變,持續學習新技能始終是必修課。我也必將把新華書店的“傳幫帶”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作為新華書店從業者的一員,我們都是書籍的“擺渡人”。未來書店的核心價值一定不是打敗電商,而是成為線下的“人情算法”:如通過分析會員閱讀偏好,悄悄在常購推理小說的讀者包裹里附贈一張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手稿復刻卡片;或是為獨自來店的老人預留一個靠窗的陽光座位……